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一次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科学地判断新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国情。胡锦涛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党中央十分清醒而准确的判断,是当前和今后全部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概括了党中央对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基本国情所显示的阶段性特征,这集中表现为八句话:一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三是人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四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任务艰巨;五是民主法制建设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六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还未能够满足;七是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亟待解决;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压力长期存在,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国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分析,是对十三大、十五大关于基本国情历史特点的具体化,也是党中央坚持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指导对变化着的中国基本国情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分析,既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又是全党全国人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由此可见,十七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分析,对现阶段基本国情作出的具体判断和理论概括,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三、坚持做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和教育,是一项带根本性的思想理论建设
我们党从1987年十三大起,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这一理论贡献而载入史册。党的十三大正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理论还有待于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补充、修正和提高”。由此可见,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是党的一项带根本性的理论建设,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这个大趋势的迫切需要和重要组成部分。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导下规模宏大的创造性系统工程。它包括对社会主义不断再认识的过程;对我国全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研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等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的研究;对国情、省情、市情、区情变化发展的研究;对党和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和举措的实施的研究。总之,这种研究绝对不能从书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在定义上兜圈子。那样做只能导致思维僵滞,丧失活力,有悖于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根据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我们应当把调查研究工作作为基础环节,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研究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推动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把它放在首位。我们还要改变学科之间壁垒隔绝的状况,加强和促进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盟,采取综合运用的途径,研究和解决当代任何一项重大经济与社会发展课题。我们要注意吸收和利用运算方法和信息手段,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在大量占有确切的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判断。
在全党全国人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加快推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的今天,加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和基本国情教育,是一件颇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十七大文献阐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离不开对基本国情的研究,要深刻地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主客观根据,以及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需要加强对基本国情的理解。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近十一年里实现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再过三十年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不断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新特点,从实际出发,规划好本地区本单位的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实践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实现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和各阶层群体的实际利益。这样,我国广大群众既能创造金山银山的财富,又能共享绿水青山的美景,真正生活在富足、明朗、和谐和幸福祖国大家庭之中。
- 2009-09-03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关于中国国情的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