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少大学教师为了能够卖出自己出版的书,就和学生成就挂钩,凡是买了任课老师的书,就能在该课程的期末考试的分数高于80分,否则不然,并且抛出了这么有分量的话:“社会很现实,我也很现实,你们最好买我这本书。你们想要的是高分,我也可以获得收入,这是公平交易。”(《中国青年报》7月30日)
高校教师出书泛滥找谁买?买书才有好的成绩,上课与否无所谓!如今的高校浮躁演变成这种风气,实在是大学的“杯具”。
回过头来,我们细究这其实也是大学现存的一大弊病:高校教师能否评上职称、能否晋升,必须要看教师是否出版过专著、有无发表过论文。所以不少所谓的教授就挖空心思搞著作,而这种只注重数量而没有质量的书大都都是教科书。这也衍生了中国教科书的另一大“特色”——参考文献占据大半壁江山,一本书中有真正个人的东西并不多见。
大量教科书的出现还和中国目前的出版市场密切相关,大量的高校出版社拥有出版发行的权利,近水楼台先得月,出书就十分简单。即使去年中国取消了许多不规范的高校出版社,
付费出版、自费出版的模式使得广大大学教师纷纷出书著作。然而,当出书后由于没有行销渠道,不能实现出版发行的正规化,名不见经传的“专家学者”只得“自产自销”。所以必须把书卖给本校学生,以求不亏本成为唯一的选择。
就拿大学教材《大学语文》为例,如今各大高校几乎都有自己学校的教师出版《大学语文》这本教材,然其实书中内容相差无几,甚至连举例也是雷同,唯一的差别就是多加了几个文献出处和双引号,当然最大的区别是作者不同。这和论文抄袭造假有什么区别,说白了就是变相窃取别人的学术成果为自己的晋升职称铺路。只不过是披上了一件“拥有自主版权的外衣”。
细想,这完全是一种浪费资源的行为。一方面,书本出版后严重积压浪费资源;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图书书号的一种极大浪费,完全没有必要做这种没有实际意义事。中国青年报记者发出感慨,“愤愤不平之余,我觉得问题还是在教师。教师写书编教材没错,给学生推荐自己的书也没错,只是当教师利用学生的功利心来推销牟利,就相当令人心寒了”。
可见中国高校的教科书出版行业泛滥到何种程度。笔者认为它是目前中国大学考核量化大学教师所种下的恶果,不仅不利于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反而会成为滋生学术腐败的温床。而教科书出版行业的泛滥也是摆在面前新闻出版部门和教育部门亟待解决和整段的首要任务。
- 2010-07-15没有共同规则,谈何学术共同体
- 2010-07-15学术问题不是一群人的战争
- 2010-07-14处理学术不端既应自诉也应公诉
- 2010-07-09学术打假不是一场“墙倒众人推”的游戏
- 2010-06-09愿高校自曝学术家丑成制度常态
- 2010-06-03警惕科研“举国体制”加剧学术行政化
- 2010-05-19身陷学术江湖的教授也是牺牲品
- 2010-03-26汪晖教授有学术义务回应“抄袭”指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