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不该成三公经费公开的盲区
www.fjnet.cn?2013-05-31 08:23? 胡印斌?来源:法制日报 我来说两句
2013年1月,公益人士雷闯先后向全国113所高校寄出信息公开申请信,申请公开2012年“三公经费”各项支出的具体金额。目前,雷闯仅发现成都大学公开了2012年的三公经费。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未明确表示是否公开;西南交通大学表示暂不公开;首都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明确拒绝公开(5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向113所高校提出申请,40所高校回复,1所高校公开,4所高校明确拒绝公开。看来,国内高校在“三公经费”公开的道路上,注定还将经历一些周折。这个过程会有多长,既取决于高校对于信息公开的认知,更取决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进高校财务公开透明的决心。不过,当信息公开已成大势所趋之际,高校没有理由继续成为“三公经费”公开的盲区。 这些年来,国家对于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首次实现4%的目标,达到2万亿元。而从投资的分配来说,高校所占比重偏高。随着财政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任务更突出,要求更迫切,社会关注度也更高。如果说,就目前而言,高校财务实现全部公开尚不具备条件,但参照政府部门公开“三公经费”,则应属题中应有之义。 其一,高校虽然不属于政府部门,但经费多来源于公共财政,其工作人员也属于事业编制人员,出于向社会公众负责任的考量,理所当然应该公开“三公经费”。此前,西南大学回复雷闯“不公开的理由”居然是,“您申请的事项与您的工作、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这显然是对公共财政的误解,须知,高校“三公经费”来自财政,公民当然有权利过问去向。 其二,时下很多高校拼命扩张,除了争取公共财政拨款之外,还从社会上大量融资。充裕的资金,加上不受约束的权力,这就使得高校在“三公经费”的使用上缺乏必要的节制。因此,有必要以公开透明的“三公经费”,遏制日益蔓延的高校腐败现象。 此外,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的财务监管主要还是内部监管。尽管这些年来教育财务制度越来越完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但是,实际效果似乎并不乐观。专项检查也好,财务巡视也罢,类似的内部监管不仅易于走过场,也容易滋生新的腐败。唯有下决心推进公开透明,把经费使用情况放到阳光下“晒一晒”,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方有可能真正改变目前缺乏节制的状况。 高校公开“三公经费”,并不存在天然的壁垒。作为学术的渊薮,引领风气的高校理应积极顺应潮流,以最大的公开透明践行办学的宗旨。其实,高校“三公经费”公开并非难以做到,关键在于有没有推动的决心。在这方面,教育部2012年12月20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并未对高校的财务信息公开作硬性规定,不过是一个拖延的借口罢了。来自安徽省的消息称,从今年开始,安徽省高校将严格压缩行政经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推行“三公经费”全公开。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22]高校更名何以你刚唱罢我登场?
- [ 05-22]高校更名风背后的生存压力
- [ 05-21]高校改个名就能变成“高富帅”吗?
- [ 05-20]关注大学生就业不应只在“就业季”
- [ 05-20]蒙尘的象牙塔,权力无监督就会有腐败
- [ 05-20]面向基层的就业路如何越走越宽
- [ 05-03]正视高校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
- [ 04-26]行贿潜规则在境外高校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