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柴静被爆美国产女归来,在网上引起了好一阵讨论。这事既可归入八卦事宜,也可往深层思考,就看各人所需。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探讨,都难以回避国内一些中产开始向境外移民、生育的事实。

这几年,移民话题一直很热。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这一轮移民热备受瞩目的主体是包括官员子女、富人在内的精英阶层。伴随着移民的过程,还有财富与资源的相应转移。此外富人移民,多半不是到国外生活,而是为了把子女送出去,同时为自己在国内的事业增加一份“保险”。从柴静海外生女一事,我们却可看到,国内精英阶层向海外转移的链条,已经延伸到了中产阶层这一端。

柴静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决定了这一事件所具的典型意义。就柴静的职业与身份地位而言,应属于中产阶层的顶端。如果这一阶层也开始琢磨着通过各种办法移民,或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例如,这是否表明国内中产阶层对工作、子女教育以及社会环境表示担忧?又比如说,中产阶层向海外移民,会不会导致国内人才的流失?还有,如果中产阶级也卷入移民潮,是否还可能出现更多连锁反应?毕竟,柴静能做的这件事情,很多人努力一把,或许也能做到。

没有详细数据可确切表明国内精英阶层移民的影响与后果,与此同时,也可看到大量海外人士回流国内。所以,暂且不必对这一轮移民潮和海外生育现象作出结论。至于柴静,我认为也犯不着追问她到底怎么想。在一个自由迁徙的国度,一个人选择到哪里生活(包括国外),更多出自于个人的自由选择。但面对国内精英阶层正向海外移民、生育的事实,值得引起对国内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反思。

魏英杰 (媒体人)

央视主持人柴静,火了一把自己的《看见》之后,这几天被人“看见”转身成为“美国公民”的柴妈妈。相关消息和照片,迅速成为不少网络娱乐新闻的头条,牵出了许多人莫名其妙的阵痛来。

尽管这条消息未经柴静本人证实,但众某丝依然像打翻了意识里已然成形了的百宝瓶,尝到了“不是滋味”是一种什么滋味。失望、讥揄者有之,叫好、护神者也有之。央视喉舌、网络公知、美国女儿、中国公民……这些交织着几分敏感、几分纠结、几分被标签化了的复杂关系,将这条新闻中主人公似乎有那么点不愿示人的神秘性,传播出斗鸡般的掐辩效果,将习惯于以“爱国”这面旗帜来站队的人们,撩拨得火冒三丈。

因为有超生而坐不改籍的张艺谋垫底,柴妈妈的极端批判者,直接将她视如这个国家的叛徒。而柴静的拥趸者,则将又红又专的司马南他孩子入了美国籍一事作靶子,回击反方什么才是真正的假爱国、真虚伪。

这几年,网络上但凡有对现有社会形态挑个刺、质个疑、甚至对某个社会现象说个不字的,爱不爱国这么个标志性旗帜就会被人搬了竖起来,不管你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一句“滚回你的美帝”,足以将人呛到九霄云外。柴静这回“做了美国人的妈妈”,不少人便觉得这么个央视主持人,怎么得也不配说自己爱国,更不配在喉舌里一板一腔说话了。

为孩子找一个生存的环境和未来生活的方式,却被以道义的名义、爱国的名义,剥夺这个孩子的父母的生存方式选择权、甚至话语权,这已经不只是一个社会的包容度问题,而是某些人已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爱国这面高尚却朴素的感情旗帜,当成了要挟他人与自己的意识处于同一个绝对形态的一把利器。他们在靠边站队的游戏中,有的寻找着被人盲目簇拥的快感,有的则将自己的灵魂,勾兑成一个营销的账号,通过寻找撕裂、对立,体现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的商业价值。

柴静和司马南,孩子的国籍问题,谁都不是谁的把柄。中国有很多社会精英把孩子生在国外,也有像张艺谋这么有名有钱,照样不把孩子生在国外的,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中国有问题,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多多少少都有不足、都有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一样,同样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人人意识里都是“清一色”的念头,那才是奇了怪了的事情。

一个人爱不爱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不是看他把孩子生在哪里,也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在这个国家的公民角色中,担了多少当,做了多少有益的事。这个国家值不值得爱,倒是与这个国家的集体意识中,是否剔除了“清一色”的狭隘,是否展示了大爱的包容、和谐、友善等宽厚本色,是否将注意力放在了富强、公正、文明等向上向善的追求上有关。

围绕柴静,最大的争议就是,这一个要在半夜痛哭人生,每逢提起中国平民恨不得次次热泪盈眶的主持人,怎么就要在美国生孩子,怎么就要让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拥有美国国籍——这到底是谁的执念?

柴静在美国生女,篮球比分直播:期间与丈夫赵嘉,以及父母亲人奔赴三亚度假,这一幕被狗仔的镜头记录在案。不出所料,几张照片再次引起网友热议。作为大众熟悉的女知识分子,被认为是“公知女神”的柴静,用略显浮肿的脸庞和不算清瘦的身形,再度提醒大家,她是一个拥有正常情感,正常审美,正常生活需求的女人。

之所以强调正常,是因为不久前我在某本杂志上看到演员中的“思想教父”陈道明说了一段话,大意就是他对女儿最起码(可能是最底线)的要求就是永远保持正常人的所有正常,包括价值观、情感、行为反应等。在他看来,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很多人已经失去了正常生活的兴趣或者能力。

柴静就是饱受“不正常”之苦的公众人物。不知道什么时候,她被一群志趣高远又插科打诨,年龄层偏大的雄性知识分子所包围。在饭局里,她浅浅微笑,接受这些话痨的思想营养,消化消化然后反哺到自己的文字和见识里——一个“公知女神”诞生了。当上一轮被偷拍实际恋情的风波甚嚣尘上时,据了解有些“男闺蜜”(田朴珺小姐贡献了这样一个高度概括的词汇)愤怒地在微博上要捍卫他们的“女神”。冯唐倒是轻松了,他调侃自己不用“背黑锅”,成为坊间流传的绯闻男友。上一轮的“血腥吐槽”,应该还有人记得,柴静过往的恋情,丈夫赵嘉的婚变故事等等。柴静的公众形象在那会儿特别扭曲,一方面她占据娱乐版面的高位,享受着与章子怡等人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她的名字成为矫情以及不清爽的代名词。

万幸的是,到底多读了点书,到底从“男闺蜜”那看到一些人生智慧,柴静一直保持沉默,让时间发挥原始的过滤作用。就在大家几乎快忘了柴静的时候,新一组偷拍图片又引起风波。围绕她最大的争议就是,这一个要在半夜痛哭人生,每逢提起中国平民恨不得次次热泪盈眶的主持人,怎么就要在美国生孩子,怎么就要让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拥有美国国籍——这到底是谁的执念?

其实,在哪里生孩子是柴静的权利,她也无需向任何人交代,作为母亲,为孩子的未来考虑无可厚非。只是问题在于,她再一次背离了那个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公众形象”,一个与民生同呼吸共命运的女神怎么可以只爱着她的孩子,她的丈夫?!

其实,柴静并非不爱她的国家,她曾经报道和记录过的人们。正像开头所说,当她用普通女子正常的思维来选择生活某个阶段的方向时,旁边就投来不满的目光与声音。那她到底该不该“正常”?

若干年后,普通女子柴静也会衰老,纵使她的思想与见识远超那些帮助她的“男闺蜜”,她的面容不再清冽得像北京最好的秋天,她的孩子一旦在国外成长并且成为美国的公民,还会不会有人这样评价:柴静,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淡漠了大众?

也许不会吧。因为,生活里有太多“不正常”,但有一样“正常”是被顽固保留的:对于话题来说,人们永远喜新厌旧。所以,柴静在夹缝中间或完成了一个普通女子做母亲的天命。

□钱德勒(娱评人)

据《南都娱乐周刊》微博消息,柴静自《看见》一书大火后一直芳踪渺然,近日南都记者终于再次看见了柴静,她已从“柴女神”变成了“柴妈妈”,生下一女宝,与家人一起返回北京。而在南都最新曝光的封面上还写有“柴静美国产女,抱女回国全家亮相”的字样。(2月17日 新华网)

之前,从众所周知的“老男人饭局”走出来的柴静,也尝尽了作为舆论话题被调侃的滋味。所以有一段时间这位人比黄花瘦的知性女子也一度在媒体镜头前边缘化自己。留给大家回味的,依然还是那本在各大网络书店中高居销售榜前列的《看见》。而我们再次看见柴静的时候,却已经是从美国产女归来。

之所以媒体应景地提炼出这条新闻的关键词——“美国产女”,那是因为这样的标题有着断然的点击率。果不其然,网络跟帖对此是蛙声一片。大部分声音都认为,作为公知和精英的代表人物,柴静让女儿落户美国,实在和他们所不能接受,因为这和柴静总是站在第一线为民众鼓与呼的形象不符。

而关于名人产子,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话题。老谋子在“葫芦娃事件”中,就曾以孩子国籍为反击点,宣称没给孩子上美国户口,将来还是中国心。不过尴尬的是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买账,人们所争议的依然是既得利益者是否能僭越社会底线的问题。而按理说这次柴静国外产女并非什么错事,但却有不少人感到酸溜溜。

一些酸葡萄心理固然有之。但最根本的还是对于很多人的民粹心理使然。他们对于柴静的定位是“路有不平事,便见柴静影”,而似乎忘记了,柴静也只是央视的一个《新闻调查》的节目主持人而已。而很早之前,网络上也有一段不知道真假、署名是柴静的“你们究竟是什么人”的微博段子很跑火,加上“央视最穷主持人”的甚嚣尘上,各种贴合民粹的因素集合在一起,一时间柴静的拥趸者众。

而赴美产女这事,放在以前似乎动静也大不起来,不过《北京遇上西雅图》热映之后,很多人也跟着科普了一把,那种“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心态于是一直在挠痒。而对于精英们争先恐后的跑到国外去,由最初的失落感,进而引发成某种程度并不强烈的不爽。

而同样是央视主持人,郎永淳把爱妻送到美国治病,却博来了绝大多数的好感。不管怎样,作为央视主持人,去美国享受下某些医疗服务,也并不是啥稀罕事。而她的后代属于哪国国籍,其实也并不是我们操心的事。我们只是焦虑于“凭什么”的心态在作祟。其实想想看,能出国产子的都还是极少数,我们还依然要生于斯长于斯。如果这事都需要来强调什么立场或者站队的话,其实是太过上纲上线。

许多人对柴静口诛笔伐时,只着眼于其“公知形象”或“体制内角色”,殊不知,权利优于绑架性道德义务,是应有的价值次序。

据媒体爆料,沉寂已久的柴静,已于美国产女后归来。而疑似柴静抱着婴儿现身机场的照片,也连遭曝光。

沉潜多时后,柴静终于又现身了,而贴在她身上的身份标签,又多了个“柴妈妈”。按理说,她结婚生女,以回归庸常生活的姿态,打破“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模式”想象,并非坏事。

可在微博上,柴静美国产女,引发诸多非议。非议关键,不在于“产女”,而在“赴美”。事实上,这类舆情困境,姚明给女儿入美国籍那会,也遭遇过。舆论也是充满对姚明的一片质疑之声,但是,这似乎并不影响姚明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问题是,选择让孩子在哪出生,终归是个人自由。柴静虽然名气大,但她仍然是一个中国公民。而对于中国公民在哪里生孩子,法律没有规定。法无禁止则自由,柴静在哪里生孩子都是她的正当权利,无须别人置喙。

许多人对柴静口诛笔伐时,只着眼于其“公知形象”或“体制内角色”,并由此衍生出一套高标规则,殊不知,权利优于绑架性道德义务,是应有的价值次序。既然在哪产子是个体自由,就无需搞道德棒杀。

实质上,柴静的婚恋史或产女经历,均是其私域范畴的事儿,人有窥私欲,可以理解,但不应该“趴在人家窗户上”。揆诸当下,无论是遭不加V爆料那会儿,还是眼下,柴静都缄默不应,这或许正是以沉默方式捍卫恪守隐私空间,抵御对隐私的逾矩侵犯。

在《看见》里,柴静说:“我就生活在这里,没有完美新世界,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没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过跟谁比较才能判断自己”,或许已道出初心。而在赴美产女一事上,柴静大可不必“向外界索求理解”,因为这纯属个体选择自由,哪怕它是消极的。

□午夜侃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