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来源:新华网
说曹操,曹操就被盗。这让其他疑似历史人物故地的地方多了未雨绸缪之心,比如四川彭山。继日前彭山县牧马莲花村村民联名上书请求对莲花坝皇墓进行勘测、挖掘后,1月17日,彭山县向社会发出“征集令”:征集与莲花坝皇墓有关的文献、文物等资料。该县文管所一工作人员表示,希望村民踊跃提供,说不定家里的米缸就是国家一级文物(1月18日《成都商报》)。
如今,不少“历史悠久”的地方政府打起了祖坟的小九九。翻箱倒柜也好,翻天覆地也罢,研究历史的醉翁之意已昭然若揭。古墓经济不好听,不如叫文化产业吧。正如网友戏言,只要将挖祖坟的决心进行到底,总有一天,曹操、刘备、周瑜、孙权、诸葛亮、司马懿会一起小合唱《三国的朋友来相会》:再过两千年,我们再相会,送到博物馆,装进玻璃柜,你一柜,我一柜,别分谁和谁,不怕盗墓贼围着我们追……
上下五千年,野史正史,典故传奇,别的不说,就只是帝王将相、文人骚客的坟墓全部挖掘出来,并辟成展馆卖票营生,这笔收入就比做实业来得轻松多了:一是投入无须很多,有壮丁挖土即可;二是技术无须太高,拉起红线保护好锅碗瓢盆就好;三是风险很小,高兴的时候门票还可以随着CPI水涨船高。可见,挖祖坟还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话说回来,掘墓挖坟,若非不得已,总不是件光彩的事情。至于地方财政会不会因为挖坟挖成富翁,个例而言,是有这个可能的,但如果从国民经济整体来看,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有人说,古墓经济实际上是第三产业,这个判断没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成熟的第三产业离不开发达的第一二产业作为支撑——没有小麦,哪有面包?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看看西方发达国家,人家的旅游等第三产业的确是经济的支柱,但是,它们是有与之匹配的一二产业打底的。譬如,人人都来旅游,可游客总不能只吃风景过活吧。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可以拿来怀旧,可以拿来抒情,靠它促消费拉内需恐怕不甚靠谱。翻箱倒柜的历史,和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得一拼。只是,我们在掘墓挖坟上表现的这种狂热与跟风,何时才能收手?
' />这些专家所说的“半外行”都是谁?显然是指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著名收藏专家马未都、盗墓史专家倪方六等人,因为安阳发现曹操墓的消息甫一发布,他们就公开提出了多项质疑,比如墓中没有发现墓志铭或哀册、“魏武王”石牌可能为盗墓贼假造、墓中发现的玛瑙与曹操生前主张的“薄葬”相悖,等等。对此,专家们都一一作了解答。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在国内考古界都是最权威的机构,马未都、倪方六等人对考古虽然也能算是“业内人士”,但相比之下肯定“业余”得多。作为外行人,我,以及绝大多数公众,当然更加相信权威专家的说法。但马未都、倪方六等人提出的质疑就没有任何价值吗?
我认为,他们提出那些质疑也有一定的道理:一方面,以前出现过冒充的“曹操墓”,这不能不让人警惕;另一方面,安阳政府方面表现出来的那种“如获至宝”的态度,也不能不让人怀疑——尤其是在曹操墓还处于“疑似”的情况下,安阳市就已经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挂帅的“曹操高陵保护领导小组”,并且把“经济效益”当成了工作目标之一,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两年前的“周老虎”。更重要的是,质疑是一种公民权利,实践这种权利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且不说他们提出的疑问也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即使是彻头彻尾的外行话,也应该受到尊重。
质疑,回应;再质疑,再回应……就在这种你来我往中,所有关注过曹操墓的人们都对汉魏的文化及历史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曹操高陵的真实性更加相信。如果没有人公开质疑,那些疑问也会存于很多人的心中;有人公开质疑了,然后得到了解答,反而有利于消除疑问,从而提高认定的可信度。而且,每一次的质疑及回应,也都是一次宣传和传播,连续数日的全国关注显然大大提高了曹操墓的知名度,同时也凸显了考古学的学术价值——这对安阳市和考古界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外行”的质疑可以让“真相”更加清晰。事实上,曹操墓就是在“质疑”中逼近“真相”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还要感谢那些“半外行”呢!
' />不妨想象一下:专家团11日赴安阳,虽然可以坐飞机,但两头的市内交通难免堵塞,加上机场高速也得花些时间,11日这天根本干不成什么事。“中央”的人来了,地方领导且不论什么层级,免不了要出来接风洗尘,专家们的工作时间姑且只按半天算。可到了14日,论坛就办起来了,结论就出来了。办一场论坛总得花点时间筹备,这样一算,专家团花在考察、论证上的时间就可想而知了。
媒体报道说,专家团中有从事汉魏都城洛阳和曹魏邺城考古发掘的专家,有从事汉魏时期铁器、古代铭刻和玉器研究的研究员,有从事体质人类学(人骨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和化学成分分析的专家。我不太清楚,一次负责任的“体质人类学分析”或认真的“化学成分分析”,需要耗时多久。反正,他们所有的工作时间满打满算只3天。除去交通、接风洗尘、现场考察,留给他们的时间可能只剩一天半,这么快就得出结论,不是他们效率超常,就是学术研究只是一次走过场。
“曹魏大墓”的考古发掘始于2008年12月中旬,到2009年12月下旬暂时告一段落。河南考古机构请各界专家进行论证,认定此墓即曹操墓。但这一结论受到社会广泛质疑,特别是在当地政府把它与旅游、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后,外界更是疑虑重重。可以说,安阳亟须权威加持,以便把曹操墓做成一桩“铁案”,从而引来五湖四海的旅游者。
于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团“应运而生”,包括了发掘专家、器物专家,还有体质人类学、化学成分分析专家。体质人类学、化学成分分析专家来了,似乎并没有作什么具体分析,但他们以现代科技的名义,弥补了发掘专家、器物专家“科学性”的不足,加持了专家团的权威。而从专家团在安阳实际考察、论证时间之少,则可以看出,他们带给“曹魏大墓”的不是考察论证,而是中国社科院的牌子,及其“被不言而喻”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管中窥豹,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种学术现实。河南专家考古发掘一年多,考察论证在第一线,其所作结论广受质疑。中国社科院专家团走马观花一天半,即能“一致认为,该墓正是曹操墓”,并把它列入“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搞研究的不权威,权威的不搞研究。谁拥有的平台高,谁就成了品牌经营公司,单给别人的东西贴牌子,工作变成了休闲与娱乐。
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似乎一切在市场化,质优质劣的商品都可以卖出去,真的伪的学术都可以有市场。京城机构想到地方上办一届年会,地方上也乐意出钱“承办”,而地方自然也有地方所图,结果双方一拍即合,正所谓求仁得仁、有求必应。于是学术成了一种资源,一旦玩转之后,以中国之大,市场广阔丝毫不逊于演艺明星,风光无限。
这也证明,专家并非都是书呆子,如今学术不是纯而又纯。这次,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很可能只是适应市场需要,下了一次海,走了一次穴。
' />对于引起争议的那座东汉大墓,这次没有称其为“曹操高陵”,而称为“安阳西高穴大墓”,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考古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个“证实”或“证伪”的过程。对于一段时间内得出的结论,后续发现的证据或将“证实”或将“证伪”。对于此前“确认”的“曹操高陵”,同样如此。
学术界还在争鸣不休时,急于下“断语”,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即使有了所谓“六大证据”,即使“经鉴定男性遗骨的年龄在60岁左右,和魏武帝曹操去世时60多岁的年龄相符”,能否确证此墓主人是曹操?再斩钉截铁的声明都无法代替进一步的研究。
然而,此前河南安阳市文物局一位副局长公开声称:“曹操高陵认定的结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在14日所举行的论坛上,安阳西高穴大墓发掘主持人潘伟斌仍表示:“此墓的墓主人为曹操,其墓葬为曹操的高陵。”与此相对,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说,“这个会议不是新闻发布会,也不是所谓的最终认定,最终认定和由谁来认定,最后我们会有一个交代”,对安阳西高穴大墓“社会关注度超出了考古专家的预想”。
对“曹操墓”真伪,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并不是要否定“墓主的身份基本确定”。既然是“基本”确定,那就不是100%“确定”,就不能把话说满、不留余地。
安阳西高穴大墓的野外考古发掘虽然告一段落,但为了最大限度提取历史信息,对于出土文物的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的研究,还有待展开。对于现存的争论,地方官员急于就一方观点表态不仅多此一举,而且可能伤及政府管理部门的公信力。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象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不断上演,遗迹、故里、墓地等纷纷成了吸引眼球、大搞旅游开发的噱头。“曹操高陵”刚被“确认”,当地有关部门便准备借此打造旅游景点,并着手规划建设“博物馆”,据说收益“每年可达4亿多元”,而另一些地方或者声称发掘当地的“曹操墓”,或者要与安阳“联手打造曹操旅游文化区”。考古和文化一旦成了某些地方借机博取GDP的道具,一些“断语”的可信度不免也要大打折扣。
' />还是先说一下墓文化吧。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与古代中国的帝王权贵们,对墓葬最情有独钟。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一座座国王及王后们的陵墓,有史家说,古埃及文明为什么会被灭亡,就是因为大造陵墓。中国人对陵墓的文化兴致与古埃及比,仅居其次。
成者为帝王,败者为匪寇。为帝王者留下的文化遗产,是陵墓;为匪寇者最大的文化爱好,是盗墓。帝王们最大的身后事业,与盗贼们眼前的利益,通过墓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其实是帝王们在世时,就想到的事情。想到了归想到了,但还是禁不住那份诱惑,或是手下人的固执,于是陵墓还是要造,陪葬品还是要制作,因为它是一项大工程。手下人如果不做,对帝王的敬意与自己的利益,都无从谈起。
古人的陵墓,从来都是用来祭祀或凭吊的,而当代人对先人的墓地,想到的永远是发现、挖掘、装修、收门票与买门票参观。到北京,看看一日五游,多是在古墓里转悠,似乎那里最能沾上帝王之气。其实,能沾上帝王之气获得利益的,是卖门票的单位部门。
话说到这里,我的意思也就明朗了,无论帝王还是盗墓贼,兴奋点都与墓地有关;无论卖票的还是旅游的,兴奋点也在墓地里。这可能是我们文化的某种宿命。学者裴钰在博客里精确计算,曹氏墓开放参观之后,每年将给洛阳市带来4.2亿元的经济收入的经济利益,谁证伪了曹氏墓地,就是对当地经济的严重伤害。
令人可怜的,可能只有一代枭雄曹操了。先是说书人将他从《三国志》里拉到了民间故事里,再有罗贯中将其写入《三国演义》,充当一个反面角色,然后就有艺人们将他贴上白脸,变成奸臣贼子。如果真的按史实来,可能民间没多少人对曹操感兴趣,毕竟能欣赏他的诗句的人,并不多,所以拿他与刘皇叔比,与智慧的象征诸葛亮比,与铁血忠贞的关公比,他就成为一个对立的形象,艺术与观赏价值也因此产生了。《三国志》里的曹操与历史事实的曹操本来就有一段距离,而小说与戏曲中的曹操,又与《三国志》里的曹操有一段距离。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到了小说与艺术作品中,获得了永恒的文学艺术生命力,但这是曹操自己想要的吗?当然也不是历史本身想要的。
史书说曹操是个节俭人,淡于墓葬,这个我相信,因为从他的诗篇《观沧海》中可以见得对世道的洞察与生命的悲悯情怀。这首载入文学史的名篇,充满对天地大美之赞叹,也对人生短暂无限感喟,加之自己并没有称帝,所以不太可能将墓地做得奢华隆重,从这个角度看,现在发掘出来的墓地,倒是符合简朴的风格。但依据简朴风格或其中有一些随葬品,就可以肯定这是真正的曹操墓么?现在发掘出来的墓地,处平原之上河流之畔,1700多年来的河流泛滥已累积了几重黄土?曹氏即使没有传说中的“七十二疑冢”,会不会有几处疑冢?因为兵荒马乱之时,加之宿敌太多,简葬与疑冢之说,不是空穴来风。有无可能当时人就造假墓地,以诱惑仇敌或盗墓者?
历史本身就可能造伪,现实生活中更有防不胜防的造伪者,那么,我们对曹氏墓的真实性还是慎重表态较好,在没有被学界公认并被更详实的史料证实之前,我们只能说,河南洛阳发现了一处疑似曹操墓,毕竟疑似曹操墓的发现,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历史发现,它意味着我们向真相迈进了一步,它是不是最有价值的一步,只有留待时间确认。
' />